五行文化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古典学说,描绘的是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强调的是整体概念,是一门最具哲理的学术体系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由这五种不同条件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的盛衰因素可使大自然产生变化,影响人一生的命运,让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来由(按中国历史文献追溯)根源于河洛八卦。约在4800年前的中国伏羲王时代,龙马背图出河,圣人伏羲氏由此画成先天八卦,数列“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称为伏羲八卦。至商朝未周文王在皇狱中创立后天八卦共64卦,称为文王八卦。《辞源》记载:“大禹治水,沉香理龟负文列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其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按《汉书•五行志》言,《周书•洪范篇》载:初一曰五行,以下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协纪》称“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者,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大禹漠》曰:“水火木金土,谷维修其源,起于河图洛书数。盖河图之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也。在图则右旋而相克也。”由此论,阴阳五行到夏禹治水时即已产生,早在周朝以前。
另说:中国西周末期,就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些记载,己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上,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古人基于对这些现象的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在概念上已经不单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战国晚期时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到医学上,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人积累的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五行文化多用于命理风水、占卜预测、中医学、哲学等,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风水学就是根据阴阳太极河洛八卦和五行学说演进形成的。
唐代的李虚中到宋代的徐子平发明的八字算命术就是五行学说的典范,经久不衰的流传,是那样深入人心。
我国先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和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一直影响和至今都在应用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五行学说是我国祖先独创,是古代人伟大的智慧结晶,这种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应该说有着不可否认的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