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神秘的经典之作,它的成书时间和作者,迄今难于准确定论。有人认为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
据《周礼》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已失传。《易经》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而成,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历史上就称为《周易》。
《周易》包括经和传,《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古今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渊博学者。研究《周易》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挖掘它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用于占卜。
《易经》或《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高,既是儒家《五经》的第一经,又是道家的重要经典,易经的太极图还成了道教的标志。
《易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无所不包藏的最终原理来统摄万物。从本质上来讲《易经》就是一部“卜筮”书,是总结预测规律的理论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即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利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来预测吉凶。
传说4800年前的伏羲王时代,圣人伏羲氏仰观日月星象,下察山川地理,通过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在河图和洛书的启示下,画出中国文字雏形的先天八卦图,成为《易经》的核心内容。到了商朝末期,周文王在皇家监狱中发明了后天八卦六十四卦,后其子周武王为六十四卦配上了爻辞。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由此而来。我们的祖先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对日出日落,电闪雷鸣等现象感到迷惑不解,而用八卦来与神明沟通,并以此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因此衍生出许多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纵观中华文明史,几乎每一步发展都与《易经》息息相关。先秦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第一个思想高峰,尽管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研究《易经》的经历,并且把《易经》原理应用到各自的理论之中。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奉《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并把《易经》作为“三玄”之首,围绕着“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辩论,构成了中国思想上的第二个高峰。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发展到巅峰的形态,而它的开端正是以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为标志。宋明理学的另一开山人物邵雍所著《梅花易数》一书,对《易经》的占卜测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成为占卜的重要依据。
《易经》是古代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有人认为,研究《周易》可从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周易》可以穷究天人之际,通晓古今之变,还可得到基本的处世法则,对指导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